緬甸7.9級地震 | 形勢報告(第三期),2025年4月3日09時
要點
l 地震影響和損失規模尚待現場評估,初步分析受災嚴重人口達百萬量級;
l 生命搜救接近尾聲,中國救援隊伍已搜救出至少9名幸存者;
l 受災民眾緊急安置條件簡陋,小型市鎮和農村收到的物資較少;
l 由于缺水、震前既有傳染病和疾控醫療能力薄弱,緬甸地震后流行病暴發風險較高;
l 受災民眾將在緊急安置條件下進入雨季,改善安置環境和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機制迫在眉睫;
l 有意援助震后緬甸的中國社會組織可發揮特長領域,緊靠本地多種力量,支持賑濟和過渡安置。
震后損失
l 根據緬政府發布數據,截至4月3日8時,本次地震已造成3085人遇難、4715人受傷、341人失蹤。
? 戰線周邊區域的統計數字尚不到位。
l 受災人口規模尚不明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使用USGS烈度預測模型估算MMI烈度8.5度的區域人口為79.4萬,8度人口為372萬,7度人口為278萬。東盟人道行動與災害響應協調中心估算烈度5度以上區域內受災人口達3720萬人,829萬戶,并有31個機場和434座醫院。(IFRC 03/29; AHA Center 03/31)
? 可持續發展衛星選取點位進行夜間燈光強度比對,估算曼德勒地區燈光強度下降82.88%,受地震影響人口100.2萬人;內比都地區下降89.41%,受影響10萬人。(SDGSAT-1 03/31)
? 下圖呈現了本次地震不同烈度區域內的市鎮分布和人口密度。完整地圖來自緬甸信息管理單元(MIMU)。
l 房屋受損方面,31日的東盟報告緬甸有5500棟民房,2200棟政府和宗教建筑和168所學校受損。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報告內比都聯邦特區超過10000棟建筑倒塌或嚴重受損,撣邦南部至少3560所房屋和28座醫院受損,勃固有168所房屋、兩所學校、一所診所和一個難民營內的10個避難所受損。(AHA 03/31;OCHA Flash Update 2)從初期衛星影像和地面圖像看,實皆市、敏貢鎮、亞米?。?/span>Yamethin)鎮等市鎮房屋倒損率較高。此外,也有幾種衛星分析結果,集中在曼德勒市周圍,未經地面驗證:
? 高分甘肅中心的遙感數據在曼德勒周邊120公里范圍內識別出疑似受災點位483處,其中房屋479處、道路3處、橋梁1處。其中,建筑物完全損毀占比24.8%,重度損毀占比26.2%,中度損毀占比30.4%,無損毀占比18.6%。
? 微軟人工智能向善實驗室用人工智能對曼德勒衛星圖的分析結果是515棟建筑出現80%以上的損壞,359棟出現60-80%的損壞,456棟出現40-60%的損壞,709棟出現20-40%的損壞,18萬棟出現0-20%的損壞。
? 衛星遙感評估對倒塌房屋更敏感,對部分嚴重損毀房屋的評估會存在偏差,仍需要結合全面的地面評估,有賴于進一步的國際合作。震前武裝沖突破壞的房屋和震后受損房屋難以在衛星圖像上分辨。
l 醫療設施。初步數據為3所醫院完全受損(勃固2所,內比都1所),22所部分受損(勃固20所,內比都2所)。醫療組群也統計到大部分受災地區沒有能夠完全運行的醫院,但未能排除地震前的運行情況。具體數字可參見這里。(Health Cluster 04/01;WHO 04/01)
l 電力網絡在大部分受災地區都未恢復。在地震前,緬甸多地便處于限制限時供電狀態。斷電使供水網絡即便暫時修復也無法恢復供水,農村地區也無法用電泵水。
l 曼德勒地區通信網絡信號弱且不穩定。實皆市幾乎無法通訊。
生命搜救
l 國際城市搜救隊伍協調結構已形成。搜救隊伍分布在曼德勒(中國隊、俄羅斯隊、印度隊、白俄羅斯隊等)、內比都(新加坡隊、印度隊、土耳其隊、阿聯酋隊等)、實皆(馬來西亞隊)三個區域(SCC)開展工作。RDC設在內比都機場,但通信信號不穩定,機場僅白天開放,尚無商業航班(flightradar24 04/01)。4月1日晚上,緬消防部門表示已有足夠搜救隊和醫療隊,不建議更多國際隊伍進入。(vossoc 04/01)部分搜救結束的廢墟開始被清除。
l 中國救援隊伍持續開展救援工作。截至當地時間4月1日8時,共搜救出8名幸存者。其中,中國救援隊搜救出4名幸存者,中國云南救援醫療隊搜救出1名幸存者,社會應急力量搜救出7名幸存者(含配合國家隊搜救出4人)。4月2日下午,4個中國救援隊伍聯合作業搜救出第9名幸存者。
? 截至4月1日上午,在聯合國救援協調平臺網站上,中國共有12支社會救援隊伍抵達緬甸并領取了隊伍編號,并與國家隊在曼德勒協同作業。(vossoc 04/01)同天,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記錄到官方和民間的22支救援隊在緬施救;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記錄到28支官方和民間共計600余人的救援隊。
?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應急救援服務分會在4月1日下午發出了倡議書,建議仍在國內的社會救援隊伍根據救援需求變化,中止搜救行動計劃;建議其他社會應急力量關注過渡安置與重建階段的人道需求。
? 4月2日,部分社會救援隊伍開始從曼德勒撤離。(vossoc 04/02)
l 緊急醫療隊伍(EMT)來自中國、白俄羅斯、法國、印度、俄羅斯、泰國和土耳其,并已開始在前線工作。(WHO 04/01)
? 明珠救援隊建成流動診所,開始在曼德勒周邊開展巡診。
l 曼德勒市區范圍內華人華僑群體組建為數個志愿救援團體,在曼德勒市、曼德勒周邊以及實皆省部分區域開展救濟行動。
災后賑濟
國際人道主義系統
l 地震前,緬甸就有多個人道組織、項目和溝通協調結構。地震發生后,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領導的各個組群(cluster)、工作組和職責領域(AoR)都開啟震后響應;物流組群尚未正式決定啟動,但已舉行國家、區域和全球級別的早期協調會議。
l 各個組織啟動了聯合快速需求評估(RNA)。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在推動聯合更多組織使用統一工具(kobo)和標準流程來聚合評估結果,預期在震后兩周完成整體評估。此外,也派出了災害評估與協調小組(UNDAC)。(vosocc 04/02)
l 東盟人道行動與災害響應中心派出了應急響應評估小組(ERAT)。(AHA Center 04/02)
基本需求
l 安置所、食物和生活用品等基本需求陡升。
? 簡陋安置。地震造成大批民眾從不同程度受損的房屋中搬出,在戶外拉篷布、搭簡易帳篷、投親靠友,或者臨時租房,也有少數地方當局用救災帳篷搭建的臨時安置營地。在干熱季節中,每日最高溫度可達44攝氏度,這種安置環境無法提供足夠陰涼。此外,烹飪、睡眠、洗漱等活動都難以穩定進行。
? 物資發放不平衡。綜合一線團體和地方媒體報道,由于震后路橋受損、受災地區有不同武裝團體控制等原因,眾多小型市鎮和農村收到的緊急賑濟物資較少;
? 市場與物價。根據一線伙伴觀察,地震未破壞大城市的市場體系,各種食物和基本生活物資供給量未見中斷,但小市鎮的市場運行狀況未明;緬甸紅會報告了食物、飲水和燃油價格上漲;地方媒體報道,藥品、燃油和建材價格上漲;地震之前,實皆省的食物、生活和衛生物資市場價格就在發生大幅上漲。(MRCS 03/31;ACAPS 04/01)
? 脆弱人群與地區。所有受災人口中,在震前就因各種原因而經濟狀況脆弱的人群和地區,會特別需要基本生活物資和食物的援助。
n 例如,城市貧民和非正式工人,居于少數的穆斯林群體,受社會性別規范約束的婦女、女童和女戶主家庭,農田被去年洪水毀壞的農民,在戰線周邊的社區,流離失所人群(IDPs)及其收容社區等。
n [1] 實皆省基本需求相對更高。2023年10月,實皆省有60%以上的人口位于國家貧困線以下。該省是緬甸全國發生空襲和炮擊等爆炸性攻擊次數最多的省份,受地震影響的實皆市、Monywa和Shwebo自2021年2月后發生的沖突事件數量最多。受激烈沖突和反復的洪水影響,該省流離失所人口占了全緬甸的三分之一,且是糧食最不安全的區域之一。(ACAPS 04/01)
n 曼德勒市是緬甸北部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曼德勒省有40%的人口居于國家貧困線以下。2024年的多次雨季強降水和臺風“摩羯”使曼德勒省內17.7萬人受災,230人遇難,26500戶流離失所,摧毀大片農田和路橋,受災市鎮包括受本次地震影響的Kyaukse、Sintgaing和Tada-U。周邊地區的武裝沖突可能影響了災后恢復。震前的3月21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預測曼德勒省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會在2025年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ACAPS 03/29)
l 各方快速積極回應。
? 緬甸本地組織和團體互助傳統深厚,震后即時開啟眾多自發賑災和籌款行動。華人華僑團體、華商會、在緬社會組織和中資企業也積極投入應急食物、飲用水、急救藥品等緊急賑濟物資的籌集和發放。
? 多個聯合國人道機構、紅十字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都調度了在緬物資倉儲,啟動吉隆坡、哥本哈根和迪拜的人道物資倉庫;并開始協調籌備多用途的現金援助方案,已經在撣邦南部發放了現金援助。(OCHA 04/01)
? 日本、澳大利亞、印度、越南等國家以及東盟均對緬甸捐贈了救災物資。歐盟民防機制激活后,派出了12名歐洲專家的工作組在曼谷和吉隆坡協調歐盟成員國援助落地。
? 中國首批援助物資包括1200頂帳篷、8000條毛毯、4萬多個急救包,已于3月31日空運抵達仰光。第二批物資于3日抵達仰光。云南省到4月2日已向緬甸運送四批援助物資,包括食品、帳篷、毛毯、蚊帳、衣物、緊急藥品等。
n 中國紅十字會首批援緬物資,包括帳篷、毛巾被、折疊床、賑濟家庭包等基本需求物品,于4月2日抵達曼德勒,交由緬甸紅十字會,由前期入緬的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杭州富陽狼群)協助發放。此前,中國紅十字會已向緬甸紅十字會提供150萬元現匯援助。
n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緬甸辦公室在曼德勒曼德勒昂杜卡寺廟和內比都薩布提里鎮區第九中學建起了臨時安置社區;愛德基金會與地方合作伙伴一起為曼德勒周邊災區提供了發電機組和照明設備、雞蛋、大米;蓮心慈善基金會與國內多家慈善組織聯合當地志愿者一起為多個受災地點采購捐贈了應急食品、飲水、藥品、衛生巾等物資。
供水與衛生
l 干凈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既是基本生存所需,也是健康和公共衛生的保障。有幾個因素使得本次緬甸地震后的傳染病風險高企:
? 水源。供水管道破壞、電網破壞、水泵無法運轉、租賃水泵費用高漲等現象,使震后飲水和用水成為急迫問題。部分農村在震后出現地下水位下降、混濁的情況。(IOM 03/31;WHO 04/01)一些水井震后無法使用(一線志愿者觀察)。伊洛瓦底江水位處于一年中的最低水平,江邊社區取水困難突出。缺水狀態會讓人們減少洗手次數,增加糞口傳播和其他病毒傳播的風險。
? 污水處理。根據一線伙伴觀察,部分農村沒有污水處理系統,增加了下雨時的水質污染可能。尚不明確震后廁所損壞狀況和替代辦法。
? 傳染病。與水相關的傳染病在地震之前已是緬甸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問題。
n 急性水樣腹瀉。曼德勒在震前剛剛結束2024年洪水后發生的急性水樣腹瀉疫情;實皆省內據地方媒體報道有臨時安置區發生了急性腹瀉;(UNICEF 03/31;ACAPS 03/29)
n 霍亂。曼德勒在2024年暴發過霍亂疫情,本次受災嚴重的馬圭、實皆、勃固東部和撣邦南部的9個市鎮也是緬甸的霍亂高風險地區。(Health Cluster 04/01)
? 疾控能力。本次地震受災地區內,沒有有效的疾病監測能力。(Health Cluster 04/01)
? 醫療系統。本次受災地區的醫院和二級診所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武裝沖突的直接攻擊和間接影響、藥品進口限制等,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震后內比都和曼德勒的醫院已經因接收傷員而高負荷運轉。(WHO 04/01)
? 其他的傳染病風險包括:2021年以來病例顯著增長的登革熱;由于疫苗普及率低,在人口密度陡增的臨時安置區有麻疹暴發的風險;擁擠的安置區里暴發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結核加速傳染等。(Health Cluster 04/01)
l 供水與衛生(WASH)組群和醫療組群的上百個組織已開始調運瓶裝水、凈水片劑、濾水網、送水車、臨時供水系統等物資和設備,以及個人衛生物資。暫時未見廁所等環境衛生措施和物資。
? 緬甸紅十字會向曼德勒和實皆派出了供水隊。(MRCS 03/31)
? 云南省準備向緬甸派出衛生防疫應急隊伍;中國紅十字會在4月2日向緬甸派出第二梯隊,攜帶安置點建設、應急供水單元、應急衛生廁所、防疫消殺車等專業設備和物資。
為未來雨季和臺風作預備
本次地震的受災民眾極有可能將在簡單的緊急安置環境中進入雨季(5月起)。降水將加劇水質、環境衛生和相關傳染病的問題,也可能沖走或浸泡帳篷里民眾的應急生活物資,乃至誘發快速洪水,破壞安置區,危及安置區內民眾生命。為此可以做的緊急準備包括:
l 基礎設施改善
? 通過租房現金援助、用本地材料快速建造過渡住所等方法,改善安置條件;
? 為安置家庭配備爐灶,并配套燒水用具和飲水安全宣導;
? 結合地方洪水歷史,考察臨時安置區選址是否易受洪水沖擊,是否有必要遷移;
? 根據面坡度和方向,調整安置區選址和布局,平整地面,開挖引水槽,使地面易于排水,不易積水;
? 在營地管理中,定期清理蚊蟲滋生場所,實施合理的垃圾管理和清理方案,減少病媒滋生。
l 基于氣象災害預警的行動規劃
? 開展防減災和災害預警宣導,在安置社區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監測與通知的機制,配以必要的廣播、喇叭、哨子等社區緊急通知機制和通訊設備(在非沖突區域,或與武裝力量合作);
? 與居民一起制定社區應急轉移方案,并開展快速演練,可在社區基礎上建立第一響應人隊伍;
? [2] 使用多用途現金援助,配以防減災宣導,讓居民得以購買備災食品和用品;
? 支持零售網絡和采購物流渠道;
? 在安置社區里建立常見傳染病監測機制;
? 加強氣象、水文國際合作,對重要的降水、水位等指標設立風險致災性閾值,運用衛星遙感與雷達技術;在災區關鍵點位設立自動監測站點,建立聯合監測與溝通、預警通報機制。[3] 需通過人道談判保障基礎設施設備安全。
賑濟工作人員安全
l 緬甸國防部和各武裝團體先后宣布了為期兩周到一個月時間不等的臨時?;?。這樣,短期內救援和賑濟可享有一定的安全條件向全受災地區鋪開。
l 但是,地雷和遺留爆炸物仍是安全威脅。撣邦和實皆省的地雷和遺留爆炸物數量為全緬甸最多。在2024年,曼德勒省的Kyaukse、Madaya都有因地雷和遺留爆炸物的遇難者。(ACAPS 03/29;04/01;OCHA 04/01)
l 對中長期賑濟和恢復工作來說,因沖突事件頻發,各地實控當局設置多種行政障礙,比如在接近沖突熱點地區的主要交通干線設立檢查站檢查來往人員和貨物,一些人道必需物資如藥品類仍是沖突邊界區域的管制物資??梢灶A期人道準入在各個地區都和震前同樣會是很大挑戰。尤其是實皆省內有多個武裝團體,彼此間軍事行動命令鏈不明確,割據領地交疊,對人道組織開展實地工作構成很大困難。(DFS 03/28;ACAPS 04/01)
l 震后援助正在迅速被政治化。賑濟組織需要密切關注武裝沖突動態和升級的可能,關注國際和社會輿論形勢,以及地方民眾對賑濟組織及工作人員的感知和態度變化。
對中國援緬組織的建議
l 震前緬甸即長期接受人道主義援助,震后緬甸人民生活更加困難。有意援助震后緬甸的中國社會組織可結合自身特長,著眼于災后賑濟和過渡安置階段的突出需求。
? 例如為醫院診所捐贈藥物和設備、家庭爐灶配置和飲水安全宣導、營地基礎建設、臨時安置社區的防災減災備災和預警行動,等等。
l 緬甸境內人道援助和減災國際組織與社會力量網絡發達,有長期人道援助經驗和項目基礎,與社區聯系緊密。建議積極與對華友好、信譽良好、富有發展和人道工作經驗的本地組織開展密切合作,共同設計規劃,遠程監測、實施賑濟和過渡安置項目。
l 積極融合中資企業和華人華僑及商會的資源和能力,同時注意本地利益關系和賑濟倫理。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應急救援服務分會,卓明信援志愿團隊制作
http://www.fxpfrbt.cn/html/gongzuodongtai/fenzhidongtai/20250329/67e7413361817a01a32b088c.html/ 《緬甸7.9級地震 | 形勢研判(第一期),2025年3月28日24時》